「宫颈糜烂」是过时的诊断名词
既往观点认为慢性宫颈炎主要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及宫颈腺体囊肿,但宫颈糜烂目前已不作为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宫颈糜烂」是过时的诊断名词,自最新版的七年制医学教材已经取消了这一叫法,改称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ectopy),因为宫颈糜烂大多为生理性表现,而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缺失所致的糜烂,可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及使用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及妊娠期女性。
女性受体内雌激素影响,宫颈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外口,鳞柱交接部外露,使得子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呈细颗粒样红色区域,阴道镜下见转化区增宽,红色区为柱状上皮,由于上皮层菲薄,显示底层的红色间质。宫颈糜烂只是一个临床征象,可用于妇科查体时描述宫颈形态而不作为诊断名词使用,新生女婴约1/3受母体激素的影响存在宫颈先天性糜烂,可自行消退。
临床表现
白带增多为主要表现,有时为唯一表现,色黄质粘稠,或白带中夹有血丝,少数患者有接触性出血。炎性分泌物长期刺激外阴,还可引起外阴瘙痒症。若合并感染,炎症可沿宫颈淋巴及宫旁韧带与宫旁结缔组织相通,出现腰骶酸痛、小腹坠胀等症状。此外,宫颈粘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通过,可导致不孕。
治疗
轻度糜烂且无症状者,细胞学检查(大于21岁)和HPV检查(大于30岁)未见异常,常规行宫颈癌筛查方案即可,若连续2~3年细胞学阴性,可每3年筛查一次,中重度糜烂者排除恶性变后行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最常用的局部疗法,主要原理是物理方法破坏子宫颈上皮,促进新生的鳞状上皮生长,修复创面,疗程短、疗效好,可于门诊实施。对于中重度、糜烂面积较大、浸润深度较深者适用,一般一次即可治愈。
电熨:加压来回移动,超过糜烂边界3mm,使组织呈乳白色或微黄色后涂抹1%龙胆紫。近宫颈管处烧灼深,达管内0.5~1cm,边缘浅烧,术后2~3天分泌物较多,2周内阴道内少许出血,2~3周创面脱痂鳞状上皮开始修复,治愈率80%。
激光治疗:激光炭化糜烂组织,术后3周左右痂皮脱落,创面开始修复。照射范围超过边缘2mm,深度2~3mm,重者4~5mm,治愈率80%~90%。治愈时间为1~3个月,术后可有脱痂、流水、出血等反应。孕妇及月经过多、合并全身疾病者禁用。每月一次妇科检查随诊,术后1~2月月经周期可能提前、量增多、经期延长。治疗后2月随访,注意有无宫颈管狭窄。
冷冻治疗:以液氮为制冷源,局部快速降温至-℃使糜烂面冻结、坏死、脱落。不形成瘢痕,一般不会导致宫颈狭窄,尤其适用于有生育要求者。病变直径不宜超过4cm,面积不超过宫颈2/3为宜。
微波治疗:瞬间高热效应44~61℃使组织凝固,治愈率90%。
波姆光治疗:局部照射糜烂面使创面呈均匀灰白色,照射深度2~3mm,治愈率80%。
药物治疗
对于单纯性糜烂,病变表浅的面积小的患者可予以10%~20%硝酸银(每周一次,3~4次一疗程)和5%重铬酸钾溶液(2~3周一次,1~4次可愈合创面,禁止坐浴)。由于腐蚀性强,所需用量小,医院,目前已很少使用。
洁尔阴洗剂,阴道冲洗或坐浴(半盆温水,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两周一疗程。
手术治疗
治疗前应排除生殖道感染白带常规,排除细菌、真菌及滴虫感染,以免影响术后愈合。重度糜烂且累及宫颈管、宫颈肥大者或以上方法治疗无效、怀疑癌前病变者,可行冷刀锥切术,以免LEEP刀影响标本切缘的组织病理。
定期随访
主要需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宫颈尖锐湿疣鉴别诊断。常规行妇科检查,有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等炎性症状者常规行白带常规检测特异性病原体。若存在特异性感染予以对应药物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宫颈糜烂妇女发生宫颈癌的几率为正常人群的6~7倍,未治疗的宫颈糜烂中,0.2%发生宫颈癌,因此应积极开展妇女保健。大于21岁有性生活史者参与宫颈癌细胞学涂片筛查,检查前24小时内避免性交、阴道冲洗、上药及妇科内诊查体。若连续2~3年细胞学阴性,可每3年筛查一次。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