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你叛逆,也不要活在你的最后一

《茉莉的最后一天》

年,一位硕士妈妈和一位工科博士发表了“渣儿子,妈妈知道你的来报恩的,”的一段话语。

这则消息瞬间被朋友圈刷爆了。

文中,这位硕士妈妈描述到:

“儿子从小成绩就非常差,总是班上拖后腿的那个,以至于每次开家长会自己都要穿深色衣服躲在角落里。

我和爸爸请家教,报各种补习班,甚至我们亲自来教,可无奈孩子的成绩还是提高不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主动要求多报一些补习班,在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或许有些孩子天生就不适合读书。于是他我开始重新审视孩子,我们开始思考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们发现其实我想要儿子学习好,只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自食其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儿子虽然成绩没有那么好,但是他努力又善良,又孝顺父母,懂得感恩。我想我的儿子长大以后无论他做什么,厨师也好,保安也罢,他一定能自食其力的。他会是一位体贴的丈夫,负责的父亲和孝顺的儿子。

而这些,正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所以感谢你,我的"学渣"儿子。

进叔发自内心的替这位“学渣”儿子感到庆幸。庆幸他有如此开明的父母。毕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很少能听到父母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而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类似于: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当废物好了。”

“你不要脸我们还要脸,你也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也是留美的硕士。要是没生了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从小到大,品学兼优的茉莉和妹妹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成长。每天睁开眼后,茉莉都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

就在她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茉莉自杀了。

为什么?!

妈妈怎么也想不通。

我的女儿明明这么乖巧,这么聪明,以后肯定会有大好的前程。怎么就这样跳下去了?

万般困惑的妈妈想要找出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

于是妈妈通过科技手段一次次的“潜入”已死女儿的脑部,试图找出原因。

但随着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我们见证的不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被扼杀的过程。

更是我们或多或少被扼杀的曾经。

如果说上周推荐的《妈妈的遥控器》看完令人遍体生寒,那么今天进叔要推荐的也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剧中另一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可能会让人头皮发麻哦。

因为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场面、每个心声,对我们而言,都如此熟悉。

《茉莉的最后一天》

大女儿茉莉自杀了

它就像一个谜团,另妈妈彻夜难眠。

留美硕士毕业的妈妈好强又要面子,一方面,对于女儿的死,她对外宣称是“失足跌落”。而另一方面,她决定找出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

妈妈记起曾经有个朋友说自己是做高科技仪器的,能读懂人的内心。

于是她找到了这个朋友,并通过脑电波仪器“潜入”了女儿已经冰冷的躯体中,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发生在女儿心里的那些惊涛骇浪。

脑细胞被强行唤起,记忆的秘密要被母亲洞悉的茉莉

绝望又无助地在残存的意识里挣扎

她发现自己一直以为很了解的女儿对她来说好陌生:

女儿会撒谎跑去偶像作家的签售会;

女儿偷偷跟男生好;

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偷东西,她把偷来的发卡故意送给自己,她一边觉得有罪恶感,但另一边又觉得很过瘾;

女儿甚至一直以来都在见心理医生。

而身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妈妈,为了更好的“照看”女儿们,她在家里装下了隐形摄像机,女儿在家的一举一动,可以说都在她的监控之下。

但她居然没有发现上面这些端倪。

妈妈曾经觉得,这世间再没有比她更了解女儿茉莉的了。

在一次次的窃取女儿的脑部信息的过程中,妈妈偏执又疯狂地把茉莉身边的人全都当成凶手。

是怂恿女儿看小说、逃课去参加偶像作家签约会的男生害死了女儿;

是女儿选的心理医生不好,所以才会自杀。

她甚至把所有人都当成嫌疑人,但她唯独看不到自己。

茉莉死后,她还用像曾经对待茉莉的方式来对待小女儿可莉。

她把可莉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来上课外辅导,让可莉朝着自己期望的样子去发展。

而相比于内向胆小的茉莉,可莉学习成绩很差,班上30人,她考了第27名。

她还不听话,经常跟妈妈顶嘴,甚至跟妈妈吵架,她还让妈妈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根本没有人在看,只不过是她太要面子罢了。

面对不争气的可莉,妈妈恨铁不成钢。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当废物好了”

可莉也说出了自己以及姐姐多年来的心声“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啊,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这天,妈妈再次“潜入”了茉莉的思想,但这次,她看到了一个个快速闪过的画面。

那些是茉莉关于妈妈的回忆。而这些画面像是一根一根的针,曾经扎得茉莉体无完肤,现在也把自己扎得遍体鳞伤。

茉莉两三岁的时候,妈妈问她“你长大以后想要当什么?”

茉莉:“我要当收银员”

妈妈“这么没出息,要当会计师”。

在公共场合,妈妈总是不断炫耀茉莉成绩好。

在她眼里,生小孩就像投资一样,小孩书读得好,父母就投资成功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在外人面前炫耀的一句“投资”。

当茉莉考试得了第一名时,妈妈从来没有表扬,而是冷冰冰的告诉她“不要骄傲,没有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当茉莉考得不好时,没有安慰,只有眉头一皱的冷漠和失望。

给茉莉打车费时还不忘加一句“这些是我省吃俭用的钱,你好好念书,不然就不孝”

当得知茉莉作文得第一名时,妈妈却冷漠地回应“作文考高分有什么用,数学好才是王道”。

茉莉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妈妈命令她不准看,把精力花在学习上。

茉莉曾经对妹妹说,其实我很胆小。

之所以努力读书是因为怕被妈妈揍,是“我以为只要我好好念书,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好像我们活着就已经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为父母把一切都给了我们,不回报就是不孝。

茉莉是内向的、敏感的,她把一切都埋在心底。

不能报复为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母亲,所以只好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

只好用偷东西来宣泄内心的委屈和困顿,可她真正想要的其实一直都是妈妈的醒悟。

茉莉曾经跟心理医生说:“我一直有一个幻想,有一天,当我考砸了,回家被妈妈打,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她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看到这里,进叔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无能为力。

其实孩子,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绝望,总是期许着父母打从心底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付出死亡的代价。

因为孩子最想要的始终是父母的认同。

看到“面目狰狞”的自己之后,妈妈失声痛哭“我女儿是自杀的,但是杀死她的凶手,是我,把我关起来,我想为我女儿做点什么”

故事的最后,妈妈最后一次戴上了仪器,重新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

茉莉站在阳台的护栏上:“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茉莉头也不回地跳了下去。

妈妈“亲眼”看着女儿坠落时,哭得撕心裂肺。

那句从来没有表达出来的话终于脱口而出—“妈妈爱你”

回魂的女儿笑着泣不成声—“妈咪,谢谢你(我知道了)。可是,对不起,对不起(我已经死了)

妈妈伸出了双手,小心翼翼地抱着“茉莉”。

在这一刻,作为观众的进叔作胸口被堵得死死的,真希望剧中的悲剧没有发生。

茉莉不恨妈妈,她很爱爸妈,很想达到爸妈的期待。

妈妈明明爱着茉莉,却从来没有让茉莉有被爱的感觉。

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很多人都曾从父母那里听过这样的话—你现在恨我也没关系,将来你会感激我的。

可是,你知道吗?

身为孩子,他们从来不想要去恨自己的父母。更不想未曾感受爱,就先体会到恨。

父母有选择成为父母的权利,孩子却永远没有选择成为儿女的权利。

那又为什么要被“没有生你就好了”而反复伤害呢?

生为父母的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这部剧是在控诉父母。其实它真正控诉的,是“绑架了所有人的考试”。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说到底都是大环境下的受害者。

教育本身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找到目标,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社会压力却促使一些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

而这部剧至少试着把问题提出来,直视那个问题,直视亲子之间的巨大鸿沟。

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也不需要为了孩子全盘牺牲。

愿已经来不及的、每一个曾被囚禁在父母沉重之爱的孩子都可以在成长中慢慢找回自我,学会释然与和解,从心底感受到爱和快乐。

愿还来得及的、每个父母和孩子在无条件的爱没有完全消失前,不要让它转化成无条件的恨。

愿我们所经受的,我们的孩子不必经受。

▎最新热文

《“健忘”妈妈溺死自己八个月大的孩子,其原因让99%的人看完崩溃》

《相爱65载的老夫妻用一生诠释最合适的婚姻状态》

《中国家长的无声谋杀:妈妈,你还要让我“死”多少次?》

《“爸妈,别担心,我过的很好。”这句话背后的真相让我泪奔...》

永进的电影哲学小铺

^欢迎来逛^

^喜欢本文就请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转载请保留出处^

透过电影哲学看本质

什么是努力的本质?什么是压力的本质?

什么是成功的本质?什么是物质的本质?

什么是团队的本质?什么是真相的本质?

什么是生活的本质?什么是家庭的本质?

什么是坚持的本质?什么是坚强的本质?

什么是存在的本质?什么是囚徒的本质?

了解这12个本质,无论是职场还是人生,都是赢家!

心理咨询及教练指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jingxirouass.com/gryq/9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