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百年历程中,一个个关于共产党人坚守信念、捍卫家国的动人故事,绘就了民族国家日益兴盛的宏伟蓝图,也镌刻下了时代的延续与传承。
巾帼心向党,党史弘扬在行动。这里是濮阳县妇联推出的“百年党史巾帼说”专栏,让我们一起重温党史故事,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继承与发扬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女性。
党史小故事1讲述人:百年党史宣讲员
主讲内容:天津市南开区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邓颖超穿过的丝绵袄。这件看似普通的丝绵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天津天虹服装厂的73名工人从电视上看到了邓颖超独自为周总理守灵的情景。为了安慰悲痛中的邓妈妈,他们决定做一件丝绵袄送给她。工人们每人拿出五角钱,购买布料和丝棉。可是,没有尺寸怎么裁剪呢?他们想到通过电视影像和邓颖超与总理的合影来估量她的身材,斟酌了许久才动手裁剪。大家一针一线连夜赶制,想让邓妈妈在春节时能穿上这件新棉衣。丝绵袄做好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怎么寄给邓妈妈呢?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将包裹寄到中南海困难重重,邮局不给寄,大家决定将包裹寄到人民日报社,请他们转交给邓颖超。
邓颖超收到包裹后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件一针一线认真缝制的丝绵袄,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棉衣虽轻但它却代表了70多颗诚挚的心,寄托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这件棉衣穿在您的身上,暖在我们的心里。”邓颖超试过棉衣后特别感动,觉得他们很厉害,在没有尺寸,也没有见过她,竟然能做出这么合身的棉衣。一向廉洁自律的邓颖超从不收礼,能退的就退,但如果将这件棉衣退回去,一定会伤了工人们的心。于是她决定收下这份礼物,并回了封信。信中写道:“棉衣已收到,谢谢工人们的关心和慰问,这次就不退回棉衣了,寄给你们30元作为衣服的成本费,可用于购买学习书籍和用品。”纪念馆还收藏着邓颖超支付这件丝绵袄费用的账单。
邓颖超非常珍爱这件丝绵袄,穿着它出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会见过许多中外友人。后来棉衣破了,她也舍不得扔掉,请来师傅更换了新的棉衣里子继续穿。她也一直惦念着为她缝制棉衣的工人们。年,她视察天津时专门会见了他们。八十岁高龄的邓颖超坚持和工人们一一握手,她说:“八年前你们为我一针一线缝制棉衣,今天我要和你们一个一个握手,表示感谢!”工人们非常感动。临别之际,她挥笔写下题词,鼓励他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要有所为,有所好为,有所大为”。
棉衣虽轻,但情义重。一件普通的丝绵袄,饱含着天津人民对周恩来、邓颖超的深厚情感,更反映出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热爱人民、严于律己的人格风范。
个人感悟:《邓颖超的一件丝绵袄》这个党史小故事,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被它所打动。其实这并不是一件为祖国做了多大贡献而令人钦佩的大事,但是它却非常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中可以感受到天虹服装厂的工人们对邓颖超的关心,邓颖超在面对她们关心的同时,也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我把这个小故事分享给了大家,希望我们也可以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给别人送去温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记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习党史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还可以感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同时,对中国共产党也更加的敬佩,不断学习,勇于开拓,坚持跟党走。党史小故事2讲述人:韩利霞
柳屯镇榆林头小学
主讲内容: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邮局职员。”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切切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个人感悟: 军神,这个神一般的称号,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得到的。这个称号,只有在川东将领刘伯承的身上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辉。只有他,才有资格拥有这个英雄的称号。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华儿女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革命先烈付出了许多。即使眼睛被伤,在做手术时,刘伯承拒绝打麻药。为了什么?为了怕影响大脑的思考,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革命事业服务!而这,需要忍受怎样的痛苦?需要怎样的意志?72刀啊,一刀一刀割在眼睛上!我们的革命先烈多么的令人敬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已不足以形容他的意志与风骨!这种革命的精神在今天的建设生活中依然需要。因为在我们的建设中也会有困难,也会有挫折,也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但只要我们拥有这种精神,就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也不怕那一个又一个的纸老虎。愿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生活中去,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增砖添瓦。党史小故事3讲述人:百年党史宣讲员
主讲内容:在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不凡的名字——郭俊卿。这位女扮男装南征北战的现代花木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惟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郭俊卿年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活命,父亲带着她逃荒到内蒙古。年,父亲被地主逼死。年,为替父报仇,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把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军。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征战沙场。即使是当年和她同袍而战,同塌而眠的战友多年来也没有发现这个打仗拼刺刀,行军不要命的战士她会是个女人。年6月,郭俊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当通信员时,一次,班长让她在4个小时以内,将一纸命令送到30公里外的部队。她快马加鞭,连夜前行,雪深处她只能牵着马在没膝深的积雪中一步一步向前挪,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途中甚至滑跌下了深沟。第二天清晨,奔波了半宿的郭俊卿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返回时,战马累死在途中,她背着马鞍,走回驻地。年初,在平泉战斗中,班长郭俊卿带领的四班作为突击队,担负夺取城东第二道山梁的重任。战斗开始后,面对装备精良的60多个敌人,郭俊卿没有丝毫胆怯,她摇着红旗冲在最前面,很快拿下了第二道山梁,连续打退敌人4次反扑,战斗结束后,四班被授予“战斗模范班”称号。此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江南的战斗中,郭俊卿多次荣立战功。为了不暴露女儿身的秘密,5年中,郭俊卿从不脱衣睡觉,也不和大家一起洗澡、上厕所,这不能不说一个女性坚忍的奇迹,年5月,郭俊卿随部队打到广东韶关,此时她一病不起,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时,人们才发现她竟然是女儿身。直到此时,郭俊卿才含着泪水如实向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性别和经历。当时的军长贺晋年夸赞说:“郭俊卿是巾帼英雄,是当代花木兰,是我们四十八军的骄傲!”她为后人树立了一种崇高而又朴实无华的风范,如同一面旗帜向后人昭示着革命精神永存。个人感悟: 人生短暂,伟业长存。曾经为新中国的奠基冲锋陷阵,50年代就曾名扬四海的特等女战斗英雄——郭俊卿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8年了,这个女扮男装走进革命队伍的“当代军中花木兰”、著名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虽然仅仅走过了53年的生命里程,但那是光辉灿烂、无私无畏、感人至深的一生。郭俊卿传奇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重温郭俊卿的英雄事迹,不仅仅是追思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人们在新的征途中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要学习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豪情,她的精神也会一直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值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广大妇女姐妹们更应当把握时代机遇,探索更多的党史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忠贞信仰与赤诚热血,将时代进步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