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近,例,死亡约,例,约85%的宫颈癌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宫颈癌居癌症死因的首位。在中国,宫颈癌已成为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高且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是威胁中国妇女健康的严重问题。
确诊为宫颈癌后,依据其临床分期及患者意愿,可采取不同治疗方式。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无手术禁忌者,微浸润宫颈癌,如有生育要求,可考虑宫颈锥切或经腹、经阴、内镜下宫颈切除术;如无生育要求可行全子宫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时,需行清扫。肉眼可见的宫颈癌,治疗方式多为改良根治或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患者出院后均要定期至门诊随访。然而,由于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术前提高,部分患者对于定期术后门诊随访的必要性、时间安排及随访内容存有疑虑。
在《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已明确建议宫颈癌治疗后应定期进行随访。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第3~5年每6~12个月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对于高危患者随访间隔应相应缩短(如第1~2年每3个月1次),而低危患者随访间隔可以相对较长(如6个月1次)。《年FIGO癌症报告》也指出宫颈癌治疗后第1~2年需每3个月检查1次阴道细胞学,第3~5年可每半年检查1次,如5年后无异常可转为常规筛查。
术后随访时,常用检查包括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胸片、CT、超声等,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还应监测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水平,其他病理类型的宫颈癌也应监测相关的肿瘤抗原(如CA等)的水平。《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宫颈癌术后应定期询问病史和体检,体检时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并进行仔细临床评估,对于术后出现阴道排液,体重减轻,厌食,盆腔、髂关节、背部或腿痛等提示复发的指征者需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评估检查。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随访医院做一做上述检查?当然不是!随访与体检并不等价,随访其本质上是一种医患沟通方式,医院向医生说明近期的恢复情况、异常症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并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医生依据各种临床资料对近期病情变化作出评估,对后续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患者因此而出现的心理恐慌进行疏导。换而言之,宫颈癌术后门诊随访不仅是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患者提供相关问题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共同恢复的重要方式。同时,随访还是对患者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宣教的重要途径。《年NCCN癌症生存指南》提出随访时应对患者进行复发症状提示迹象的教育(如白带异常,体重减轻,厌食;骨盆、臀部、背部或腿部疼痛,持续咳嗽),也应给患者提供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营养和锻炼方面的建议。故而,术后随访是医患共同参与,改善疾病预后和结局,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在早期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就诊时仅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尚未发展至宫颈癌。此类患者多选择宫颈锥切或环形电切术(loo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进行治疗。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有时会对术后随访存有疑惑,有些会觉得病变已经完全切除,应该就没有复发的可能了,为什么还要随访?
其实,这类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并非所有CIN患者术后都会出现切缘阴性,HPV转阴。随CIN级别的增高,术后1—2年HPV持续感染率呈增高趋势,病理证实CIN的复发率亦呈增高趋势。也就是说,CIN患者术后严密随访HPV感染的转阴率,可用于预测CIN的预后和复发情况,并为术后利用抗病毒药物等促使HPV转阴、减少复发提供依据。《年FIGO癌症报告》也指出对于宫颈微浸润癌,治疗后1-2年内每3个月要进行一次巴氏细胞学检查,之后3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若5年随访正常,以后则可常规随访。
总之,无论是宫颈上皮内瘤变还是宫颈癌,术后门诊随访都是必要的。这是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