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56949.html
(一)
黏膜下肌瘤
黏膜下肌瘤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白色平滑,且有光泽,可见到较粗的树枝状血管或走行规则的血管网(图8-1-22A~D)。其表面的内膜肥厚时,常难以与子宫内膜息肉相鉴别,此时如果将宫腔镜前端刺入肌瘤内,可见其后免白色的肌瘤结节。注意观察肌瘤根蒂部的粗细及肌瘤向宫腔内突出程度。
(二)
宫腔粘连
宫腔内前后粘连在一起的组织,一般在宫腔的中央或一边部较多。宫腔粘连可分内膜性粘连、纤维肌性粘连和结缔组织性粘连3种。内膜性粘连的表面与周围的子宫内膜外观相似,用宫腔镜容易分离开。纤维肌性粘连呈淡红色或黄白色,呈网格或壁架状,有子宫内膜覆盖,因此表面光滑、质地坚韧,不易分离,且容易发生子宫穿孔。结缔组织性粘连是一种瘢痕组织,表面呈灰白色,无子宫内膜覆盖,较粗糙。如位于宫腔中央,常需与子宫纵膈鉴别。宫腔广泛的粘连宫腔镜无法作出全面判断、常需要子宫输卵管造影辅助。
(三)
宫腔内解剖结构和形态异常
宫腔内解剖结构和形态异常包括双子宫、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纵膈子宫、幼稚子宫、T形子宫等畸形。子宫纵膈(图8-1-24A~C)由纵膈的长度可分为达到子宫颈外口的完全纵膈和未达到子宫颈外口的不完全纵膈两种。不完全纵膈宫腔检查时可在子宫腔的中央见到纵膈壁及2个长圆筒状对称的宫腔,而且这两个子宫腔都以输卵管口为顶点。纵膈长度是以两侧输卵管口的连接线为底线,测定纵膈的突出部分,长度在1.5cm以内时称为弓状子宫。长度在1.5cm以上才称作纵膈子宫。完全纵膈在宫颈内口上方,纵膈较薄处,发生左右宫腔交通,宫腔镜下好像不完全纵膈、但可发现宫颈管的纵膈。
(四)
宫腔内异物
宫腔内异物有宫内节育器(图8-1-25A~G)、
断裂的宫颈扩张棒,中期引产残留的胎骨、胚物(图8-1-26A、B)或剖宫产时遗留的丝线等。按各种异物的外观特征,一般不难诊断。偶有因异物过小,以及宫腔内出血、黏液、内膜碎片或某些病灶的掩盖而发生误诊或漏诊等。
(五)
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从子宫内膜表面突出的良性结节,由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组成,一般含有一些纤维性组织。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成或卵圆形,表面平滑,表面上常有血管,可为单发或多发,有大有小,大的可脱出于宫口外,小的用显微镜才可见到,有时呈现球形,需与黏膜下肌瘤相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的腺体可呈现非活动性,有时也可呈现增生性或分泌性。另外也可见到种种的化生或增生变化。有时从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癌或其他种类的恶性肿瘤。据Kurman报道,子宫内膜息肉可分为增生型、萎缩型、功能型、子宫内膜与宫颈管混合型、腺肌瘤型、异形息肉样腺肌瘤型等6种。高岛英世分为以下4种,临床较实用。
1.增生型息肉:多见于40~50岁的患者。息肉的腺体增生较多,表面平滑,无异形血管,可见散在的腺管开口。对孕激素无反应,其前端常发红、出血,40~50岁的患者较多。
2.功能型息肉:内膜腺体呈现与月经周期相同的变化,一次颜色及状态与周围的内膜相同,在增生期内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可见到多数的腺管开口,分泌期则呈水肿状,颜色变成淡黄色或灰白色,腺管开口不清楚,可透见皮下血管。
3.萎缩型息肉:绝经以后增生型或功能型息肉退化,与周围的内膜呈现相似变化。组织学上的特征是腺上皮萎缩,腺管扩张,间质纤维化。宫腔镜可见到淡红白色,表面光滑的息肉,血管扩张不明显,但有时也可见到散在分布的半透明小囊泡及呈树枝状的扩张血管(图8-1-28A~C)。
4.腺瘤型息肉:表面是子宫内膜,内部则是肌纤维的团块,同子宫内膜混在一起,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一种。外表与黏膜下肌瘤相同,常须做病理切片才能鉴别诊断。
文章选自《宫腔镜学迹图谱》
更多信息详见
异常宫腔镜检查所见(二)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