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无效治疗”和“过度检查”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曾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提到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危害。在一次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也曾用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来举例:“临床上很多胆囊息肉、不大的胆囊结石和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医院,通常都要你去做。”他认为现在“很多药是不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但还在做;很多手术只会使患者更痛苦,但也在做。”,并建议所有人反思“无效医疗”“过度治疗”。所谓的过度医疗,简单来说就是超过患者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根据中新网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47.4%的网友都表示曾经有过度医疗经历,只有15.8%的网友表示没有遇到过度医疗,还有36.8%的网友疑似有遇到。其中,52.4%医院遇到过度医疗,只有近2医院遭遇过度医疗。另据数字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遇到了过度医疗的比例高达44.46%,占比最高,医院的患者比例为48.9%,占比最高。同时,过度检查问题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日趋严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在盲目接受这些有伤害、不获益的检查。常见的“过度医疗”有这些
首先我们要体谅一些医生的苦衷和困惑。“过度治疗”有时很难避免,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医生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很多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网撒得稍微大一些,为的是最后能够治好患者的病。很多时候,由于科技的局限,无效医疗和过度治疗无法避免。但是有些时候,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可以利用医疗常识跳开一些误区!1、扁桃体炎:价格翻8倍
从外地来北京打工的张先生,因为喉医院就医,医生让他检查血后,又安排了胸片、CT,最后诊断结果是扁桃体发炎,医药费竟花了多元,医院闹了起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卫民看来,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过度医疗,像这种首次就医的普通扁桃体炎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就可以了,医院看普通的扁桃体炎费用不会超过元,而张先生花的费用翻了8倍。2、心脏支架:不应该滥用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接受心脏支架介入治疗的患者达到18.8万人。但是,心脏支架其实有严格的适应症的,只有当心血管堵塞程度达到70%以上时才可以使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曾在很多场合表示,那些不该放的支架,是最严重的过度医疗之一。利益是导致心脏支架被过度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过,好在国家对医药耗材等进行了严格规定,此类事件也逐渐减少,希望此后能完全杜绝。3、输液:人均8瓶/年
我国患者的输液量整体高于国际水平,人均年输液达到8瓶。其实输液是一种公认的危险给药方式,在医学上输液属于侵入性的操作,如果注射液中存在不溶性微粒,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症、肺水肿、肺肉芽肿和过敏反应等。目前,为了遏制过度医疗,避免过度输液的问题,全国多地都提出了静脉输液管理,明确规定了不能进行输液治疗的一些疾病。4、过度检查:CT、造影、核磁共振等
短短几年,急诊科的CT检查翻了4倍,而且大多都用在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身上,很多人认为这个检查没什么创伤,于是患者都愿意接受这种筛查。其实过度使用CT不仅导致过度医疗,还会增加辐射,导致癌症风险。为了避免医生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卫生部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明确将CT检查阳性率≥70%、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70%等医院评价指标的其中一个参考值。5、肿瘤:不轻易开刀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肿瘤专家汤钊猷教授研究了癌症50年,他在很多场合的演讲中都提醒肿瘤患者不要轻易开刀。汤教授认为癌细胞是从正常细胞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外来入侵的敌人,因此存在被‘改造’的机会,除非已病入膏肓,患者和医生都持消极的态度或采用了错误治疗方法。想要战胜癌症,就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下去速战速决,消灭肿瘤的治疗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手术还是化疗、放疗都各有利有弊,一定要权衡好利弊,不要一上来就动刀子,而不考虑其他办法。6、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相信身体的自愈力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非得手术、药物治疗,若干病症其实倾向于自发消退,实际上是靠人体自然恢复的。如发现较早或者症状较轻的腰椎间盘突出是可以自愈的,并非都要通过手术治疗。
英国的柯拉马医生就曾强调:脊背本身有惊人的自愈能力,免疫系统的细胞会将从椎间盘脱位的物质视为异物,通过酵素加以溶解,这就是自愈作用,但这需要一些时间。所以,即使是脊柱外科医生,也不敢说,椎间盘手术是多么的百试不爽、安全有效,个体化治疗永远是第一位的。
哪些是医生诊断所需要的检查
1.医院就要照一次CT?
“三天前刚做的CT检查,医院就又要求重新做一遍。”医院心外科九病区主任孟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般在患者的病情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医院常规检查结果互认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情况病人必须再查。”孟旭表示,一些特别重大的疾病,病情随时会有复杂而剧烈的变化,一周到两周就会有新的变化。如果单纯靠原有的资料和检查报告是不可靠的。在检查仪器方面,医院也的确存在差异。孟旭解释,医院的设备性能、结果质量和检验水平医院相比。医院的检查仪器、医疗设备、化验水平都不尽相同,计量单位有时候也不一样,检查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2.为什么医生总让你查血?
在医院挂号后,很多时候医生问了几句话后就会让你去“查个血”。血液在人身体内不断循环流动,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体内各个脏器的正常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血液中的哪种成分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内环境,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反言之,人体内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也可能会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检查血液中到底是何种成分发生了变化也可能会据此寻找出疾病的病因,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继而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血常规的检查不容忽视。3.为什么医生看片子不看报告单?
就诊患者中,有些人只拿一份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的报告单,要求医生做出明确诊断以及手术安排。当问及影像片时,他们诧异了:“不是有报告单了,为什么还要片子呢?”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主任医师张西峰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患者做完CT和磁共振后的影像片和影像科提供的报告单,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区别。影像片是X线、CT或者核磁共振以及其他检查方式的最原始记录——“原始照片”,它反映的是患者检查部位的具体形态和病理解剖特点。影像科报告单则是影像科医生对这些“原始照片”的文字解读、报告,并得出一个“影像诊断”这个影像诊断并非等同于“临床诊断”,做出临床诊断的任务是由临床医生结合病人的体征及疾病发展的程度,然后再结合影像学片子来完成的。4.做这么多检查,是不是“过度治疗”?
上海交通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丁晓毅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各种检查的确有不同特点和针对性,X线、CT、MR、DSA各有各的优点,有时的确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应对关节炎,一般来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磁共振。丁晓毅介绍,有一个57岁的病人,肩关节疼痛6个月,做完磁共振里面一大片异常的东西,但怎么也看不清是什么,又加拍了一张X光片,就发现里面有气体,感染了。所以说,有时单项的检查措施的确不够用,必须借助其它手段找出真正的病因。5.为什么做了许多的检查,就是查不出毛病?
上海交通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丁晓毅教授表示,这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或对检查方式功效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疾病的表现、状况和过程,有的在早期显示不出来,比如说早期的胃癌、宫颈癌,只有非常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够看得出来。现在科技很发达,真正查不出来的毛病恐怕不会很多。如果真查不出来,也要考虑不是器质上的毛病,而是因为心理负担压力比较大造成的。6.同一种病,为何医生不同治疗也不同?
很多患者发现,同一种疾病,不同医生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时,患者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按照哪个方案做治疗更好。西安医院院长郭树忠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同一种疾病、同一个患者,不同的大夫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很常见。
医生们的治疗方案不同大概有以下原因:医学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之中;有些技术掌握起来很困难,有部分医生学不会或者不学习这项技术;有些技术需要一定的设备,比方达芬奇机器人,医院买不起,只能用传统方法做手术。此外,大夫推荐技术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方患者的经济状况、年龄、职业等多种因素。
总之,一般情况下,医生往往会推荐他熟悉的技术或者他喜欢的技术。作为病人,如果要区分不同技术的优劣,最好的办法是多看医生、多问、多听,特别是通过了解那些以前接受治疗患者的效果好坏来做出判断。从这一点来看,不盲目、不轻信实际上没有错。遭遇“过度医疗”如何维权
过度医疗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我国的医改市场化探索过程中,让医院“自负盈亏”,为了维持自身基本运营,获得更大的收益,医院甚至下达“处方与医生业绩评比相挂钩”的决定,通过让患者承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来牟取利益。面对“过度医疗”,多数人因为不知道投诉途径或觉得太费事而选择沉默。其实,当发现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存在过度医疗情况的时候,患者可以收集好自己的问诊资料、病历、收费单等相关证据,医院设立的“医患关系办公室或指定部门(如医院所在地的卫生局)”去反映投诉。考虑到患者的弱势地位,相关法律规定也要求医方承担一些患者很难接触了解的举证责任,因此不必过于担心举证问题。但因其专业性强且很难界定,处理时间会久一点,还需耐心等待。来源:中国青年报、健康时报、39健康网
供稿:小J
所有版权归原创者,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商务合作:—
近期精彩回顾
新冠疫苗还没打?你担心的是这个吧?
每天运动却总病,6大最适合中老年做的运动,谁学谁受益
翻身了!速冻水饺、方便面没营养?其实是你吃错了
友情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