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选长荣
月子会所丨科学护理
专业团队丨产后康复
体检过后,我们往往会被动地认识那么几个新的医学术语“结节”“囊肿”“息肉"……虽然搞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但总觉得”存在便是不合理“,也因此而忧心忡忡。
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身体中的各种息肉,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息肉?
解析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说白了就是一块多余的肉。
息肉最喜欢在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子宫等地落脚。按其生长部位,我们将其命名为“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等等。
息肉分为单发和多发,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如果只有一个即为单发。从性质上来讲,息肉多为良性,但有些息肉有恶变倾向。对于那些容易恶变的息肉,及时切除势在必行。
肠息肉
越早切除越好
案
例
丁先生48岁,前不久因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医院做了个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有一个7毫米的息肉,医生建议可在内镜下切除。这让李先生很纠结,息肉一定要手术切除吗?不切会癌变吗?
解析肠息肉一般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声带息肉
声音嘶哑或是信号
案
例
41岁的秦女士前几天突然出现声音嘶哑,想到可能是用嗓过度,就没引起重视,可一个星期过去了,声音嘶哑的情况并没得到好转,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声带处长了一个息肉。
解析声带息肉主要表现为声嘶,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
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做手术摘除。
胆囊息肉
符合指征要手术
案
例
最近,王女士在单位安排的体检时发现了胆囊里有一个0.4×0.6厘米大小的息肉,而且报告单上还显示:壁欠光滑。她听身边的人说胆囊息肉可能会癌变,一时慌了神,全家人也都非常担心她。
解析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虽然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
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
?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
?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鼻息肉
久治不愈可诱发
并发症
案
例
近段时间,小王一直以为自己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塞症状越来越加重了,医院去开点药,谁知道通过鼻内镜检查,医生发现他鼻部竟然有个息肉,建议尽早手术治疗,避免耽误病情治疗。
解析鼻息肉常出现在上颌窦、筛窦、中鼻道、中鼻甲等处,是一种良性小肿瘤。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
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在治疗上,如果息肉患者病情不重,可用皮质激素喷鼻剂喷鼻,并持续观察;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做活检明确诊断。
宫颈息肉
治疗不及时
可影响怀孕
案
例
孙女士今年40岁,上个星期拿到了单位的体检报告单。报告显示有宫颈息肉,医生建议到门诊做进一步检查。这让她非常担心,宫颈息肉这个病需要怎么治疗呢?宫颈息肉会不会演变成宫颈癌呢?
解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尽早治疗。若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微创手术切除。
*文章来源:“健康安徽HealthyAnhui”
—END—
诚聘客服、导医、收银员、药店导购、育婴师(月嫂50岁以下),要求身体健康,年龄35岁以下,有经验者优先。
长荣月子会所开展项目
1.产后综合康复
2.子宫复位常规
3.子宫复旧
4.气血养生
5.骨盆聚合
6.满月汗蒸
7.坐熏仪
8.肩颈腰保养
9.骨盆修复私密护理
10.盆底肌力测试评估
11.盆底肌修复
12.古方养发
13.红外线光浴
14.中药泡脚
15.中药擦浴
16.面部SPA
17.产后瑜伽
18.婴幼儿游泳,抚触,洗澡
19.新生儿黄疸监测
长按识别图中